宝相寺与石钟寺石窟,同在石宝山上,相距约6公里。它是石宝山又一诱人的去处。
由剑川出发,向西南行约22公里,在明涧哨下车登山,约一公里半,见绿树丛中,寺庙隐约,这是海云居。滇著名高僧大错和尚曾有“白云千万缕,一片即为居”的诗句。这大概是“海云居”寺名的来由。该寺格局较小,但剑湖远环,岗峦起伏,丽江玉龙雪山遥遥在望,四山苍翠。寺门有康熙时新安黄元培题联云: 剑海开明镜,雪山列画屏。额日:雪岭在望。联语虽短,却如实地概括了当地的景观特色。
门的左侧,有石宝山的高僧寂定、普联和尚基,葫芦塔形,造型精美,保存完好。从墓侧入山,渐行渐深,愈深景观愈好。至一山青口,有石坊矗立,为宝顶寺(又名慈云寺)山门。额日:“路接慈云”。这座山的岩石一层层,一叠叠。路旁清泉淙淙,大树伸技遮阳,群鸟调嫩,不绝于耳。沿山青行约3公里,至宝相寺山门,也是一石坊,额目:“名山仙境”。进坊,过小石桥,入丛林,上陡坡,在林荫中攀援而上,行约数百米,便见危崖耸峙,峨崖层叠,高数百米,岩舌长伸,崖层间嵌有建筑精巧、五色彩绘的殿阁,这便是宝相寺。
宝相寺的景观很有特点。它以寺附崖窟,高峻险奇,令人难以忘怀。山腹的大殿依崖而建,每到雨天,山水四漫,飞瀑直下,直落寺前天井。如遇晴天,则蓝天白云石势惊天。在大殿上面数十米的岩窟中,有栈道,道上并排建有三个殿阁。右面是三层的六角亭,中间是弥勒殿,左面是玉皇阁,均为二层。崖上布满题刻诗章。如“南州灵岩”、“眼中有宝”、“佛都”、“片云何处”、“非人间”等等。题诗亦不少,但因年代久远,山水浸蚀,无人整修,多不可读。这些题词、题诗,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当地的景色,抒发了各自的感受。
从第二层盘旋而上,至第三层,无房,仅有石洞,山水滴喀,汇为小池。第四层,有阁内塑像,阁前有石香炉,有矮栏,凭栏下视,老立虚空。从这里至上边一层,虽仅有五六十米,却都是陡险的猿径鸟道,基本上是缘岩凿石为旺,斗折蛇行。为了便于攀登,有人在最需要攀附的地方凿了一个个小石窝,让游人好抠住它用力往上攀。游者多,长久磨,小石窝多已光滑。往上攀完石壁,再过一段线岩壁凿成的横路,须提心吊胆,侧身扶岩往前移,才到较宽的地方。这里有一小阁,内塑观音。临阁俯视,深渊冥冥,令人头晕目眩,不敢轻越半步;右上方危崖顶上,还有一座石塔,但已无路可上,只能到此止步。整堵岩石,层层叠叠,号称四台,虽有夸张,但层数的确很多。建有殿阁者,只是其中一小部分。
险绝幽奥的宝相寺,始建于元代。原名“祝延”,与鸡足山的“祝圣’寺同为伯仲。后毁。清康熙庚午(1600年)重建。据赵城美撰《重建石宝山祝延寺碑记》载:因寺周“灵泉结乳,怪石磊磊,作仙佛相,鸟兽相,钟鼓琳琅相,种种天成”,改名为宝相。雍正乙卯(1735年)江西人高为阜曾为该寺作一联:飞岩万状俯层台,觑灵秀幽奇,谁云字内无西竺;峭壁千寻攒叠阁,睹郁葱光怪,始信人间有洞天。额为“何处得来”。至今仍存。但原来的建筑破坏几尽。现在的寺庙是50年代开始陆续建造的。除大殿之外,岩窟中还有殿阁七所,它们与岩窟结为一体,蔚为壮观。
由于宝相寺风光独特险奇,与周围的宝顶寺、海云居等构成一片游览区,当地的群众都以登临为快。每当农闲季节,成群结队,邀朋呼友,上山游玩,连七八十岁的老人,也要在子孙们的搀扶下,去看看它秀丽的容貌。每年七月底至八月初的石宝山歌会,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到这附近弹琴对歌,倾吐心曲,饱览名胜,舒心快意。那浓荫覆盖的辽阔山野,这时也成为青年们的“佛地洞天”了。